这事儿最近在网上闹得挺大,重庆工商大学一位法学课上的胡老师,因为提问学生,被一名女生在网上发帖吐槽,结果老师较真要起诉,一下子冲上了热搜。
事情经过:
那天上课,胡老师提问一个女生,问子公司和分公司有啥区别。女生没答上来,老师又问了三个男生,他们答得不错,老师表扬了他们,也批评了女生表现不好。
就这么件事,女生心里不爽了。转头就在学校社交平台上发帖,不点名地说胡老师“上课刻薄”“媚男”“把没礼貌当幽默”,还自称“女强人”什么的。 虽然没点名,但本院学生一看就知道在说谁。
胡老师后来发现了这条帖子,特别生气,她压根没想到自己在学生眼里是这个形象。 她直接在班级群里@那个女生,聊天截图很快传遍网络。胡老师要求女生拿出“刻薄”“媚男”的证据,否则就要告她侵犯名誉权。她说女生听课不认真、还要人哄,现在捏造事实诋毁别人,必须承担法律责任。
女生一看老师动真格,有点慌了。先私信道歉,又说自己患有ADHD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)。 胡老师不接受,坚持要她拿出证据。 女生看老师态度坚决,只好正式道歉,说自己是一时冲动。 但胡老师依然不接受,回复“多说无益,等着应诉吧”。 这时候有人觉得老师太强势,学生都道歉了还不依不饶,像在用身份压人。
我们得看明白两点: 第一,这本来就是正常的课堂互动,被女生说成“媚男”“刻薄”,换谁不生气? 第二,有人扒出她朋友圈的内容,更是不堪入目。比如“男人地位高是因为被媚爽了”“最讨厌骨子里媚男的女的”之类的言论。
她自己听课不认真,回答不上问题,不反思自己,反而把挫败感转嫁给老师,对老师人身攻击。这套逻辑,真的很像在乱打“女拳”。 “媚男”本来是个严肃词汇,指女性系统性地讨好男性。但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万能标签,随便往人身上贴,只要念出这个词,那简直感觉自己就站在道德高地上,对方自动变成“反派”。
这其实挺可怕的。如果胡老师这次没有逻辑清晰地应对,她会面临什么?会不会像武汉大学肖同学事件那样被网暴? 那些为了一点私利就故意挑起男女对立的人,真的让人反感。他们像举着火把的纵火犯,灼伤别人,制造废墟。 要知道,网络不是法外之地。成年人了,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。你可以道歉,但别人也可以选择不原谅。
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: 表达情绪不等于可以随意伤害, 扣帽子解决不了问题,说话之前,先过过脑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