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筝起源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,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,研制三年而成,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。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,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,称为 “纸鸢”。 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,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,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如蝙蝠代表 “遍福”“遍富”,松柏、仙鹤象征长寿,“囍”、百蝶等表示喜庆,龙、凤、麒麟寓意吉祥。为了拓展青少年的课外知识,三六六社会实践在苏州、昆山、太仓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纸鸢手工活动小课堂,为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。 一、纸鸢小课堂 材料准备: ① 竹条 : 需要根据纸鸢的设计形状和大小,选择合适粗细和长度的竹条。一般来说,较细的竹条用于制作小型纸鸢,较粗的竹条则适用于大型纸鸢,以保证纸鸢的结构强度。 ②胶水: 用于粘贴纸张与骨架,以及纸张之间的拼接。常见的白乳胶粘性较强,干燥后比较牢固,是制作纸鸢常用的胶水。 ③绘画工具: 颜料:用于给纸鸢上色,增添美观度。 画笔:根据绘画的需求,给风筝上色。 二、动手环节 纸鸢,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延续,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,通过亲手制作纸鸢,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,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。 ①框架:纸鸢背面朝上,先做出骨架形状,找准竹竿位置并用胶水粘贴。 ②装饰纸鸢:用颜料和画笔绘制花朵、动物、卡通形象等图案,使纸鸢更美观。 ③安装提线:在骨架交叉点系活结,将风筝线一端系在活结上,调整好长度。 孩子们按照制作步骤,穿线构思,并充分发挥想象力,用五彩斑斓的画笔在风筝上描绘出喜欢的图案。经过精心创作,充满童真的风筝在孩子们的巧手下诞生了。 用脑思考,动手创作,把构思通过指尖传递和搭建,每一次镶嵌和勾勒无不在考验学子们的细致与耐心。 风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。此次纸鸢DIY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风筝文化,亲手制作,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 更多活动详情咨询:130-5280-5152
|